博物馆资讯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博物馆资讯

为何,博物馆的魅力如此之大?

点击次数:426次       2022-01-20 16:12:00       作者:admin       来源:


文字 :「誰最中國」图片来源见标注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中国国家博物馆  图@文博圈


到一座城市后,一定要去博物馆看看。这是许多人的习惯。博物馆就像一座城市的窗口,经由它,可以洞晓这座城市最久远的秘密,触摸她最柔软的心事,遇见她的现在,猜想她的未来。

依附于城市,博物馆变得不可或缺,但现在,这种关系正在发生某种微妙的变化:越来越多的人,因为一座博物馆,而去一座城市。不是因为城市,而是因为博物馆本身的魅力。

你有你的铜枝铁干/像刀像剑也像戟/
我有我红硕的花朵/像沉重的叹息/又像英勇的火炬/

如果可能,如今的博物馆,大概也会写一首这样的诗,送给她曾经依附的城市。近几年,她已从曾经“攀援”城市的“凌霄花”,长成了一株独立的“木棉”。每到节假日,博物馆就成了主要聚集地之一,人们来这里追寻过去,也来这里幻想未来。

为何,博物馆的魅力如此之大?

因为一个人


风啊,水啊,一顶桥。

只要看到这句话,临水而立、清俊高贵的木心美术馆就浮现在脑海中了。自2015年11月正式开馆后,这座由贝聿铭弟子冈本博、林兵设计,以展示木心毕生心血与美学遗产为主的美术馆,便成为许多文艺青年的“朝圣”之地,多年来人流不绝。

2021年4月18日,来到木心美术馆的青年们明显比往常要多一些,因为这一天,木心的故居也对外开放了。五湖四海、互不相识的一群人,不远千里、跋山涉水来到同一座美术馆,只是为了接近一个人,接近陈丹青口中的那个木心——“一个让人心酸的人”。在这个时代,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啊。
来木心美术馆的人,是为了被陈列在美术馆的木心。也有一些人,去美术馆是为了美术馆的设计者。在近距离的观察中,空间的宏观与细节,一一进入眼中化在心里,就成了参观者对设计师的设计语言最直接、最主观、最独特的认知,每每此时,他们便仿佛洞悉了大师们的内心,窥到了设计的秘密。

从成都市区向西南方约40公里,便可看见一座扁舟似的美术馆,悬浮在一片水光山色中。它就是知美术馆,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,许多人去这座美术馆,最初都是冲着“隈研吾”这三个字去的。

隈研吾有着许多让人着迷的作品,根津美术馆、广中美术馆、木桥博物馆,都是痴迷建筑的人不远千万里也要去一探究竟的经典建筑。让建筑消失,是隈研吾的设计理念,他最擅长的,便是运用各种当地的自然元素与建筑材料,让建筑融于自然。

第一次造访成都新津时,隈研吾被周围农家屋舍铺满老瓦片的屋顶之美所震撼,在设计这座美术馆时,便用数量庞大的瓦做了美术馆的表皮,这些曾经归流雨水的瓦片,在周围水面的波光荡漾里,像风一样飘逸,整个美术馆也给人以轻盈甚至失重的神奇观感。这就是隈研吾的魅力,也是知美术馆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。

因为一个时代


相较于现代气息更浓的美术馆,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去名副其实的博物馆,那些满是时代气息的博物馆里,似乎藏着一条时空隧道,总是回荡着遥远时代的魅惑召唤。那里,藏着我们的来处,藏着文化的记忆,藏着一个个让人心魂摇曳的时代。
设计元素与建筑风格突出盛唐风采的陕西历史博物馆,与辽代建筑风格的南京博物院、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宫博物院,自不消说,早就是历史爱好者们及普通游客趋之若鹜的“网红”博物馆了。

从2017年到如今,三季《国家宝藏》节目,陆续将二十几座宝藏博物馆推到了观众面前,飨宴于历史的风云与文物的精美,国史、国潮、国风在年轻人中间刮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潮流之风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因为一座座博物馆,踏上了通往远方的溯史之旅。
文字是历史的记录,是文化的载体,这个国庆,不妨从文字开始一段溯史之旅。

甲骨文,是中国最早的文字,它开启的,是一个晨光熹微的启蒙时代。文字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文字记载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厚重,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,最能深刻体会到“源远流长”“悠久厚重”这八个字背后的支撑体系是如何在光阴的长河里逐渐完善的。

1899年秋,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一片来自河南安阳的“龙骨”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符号,他断定,这些刻痕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,一片甲骨惊天下。2009年深秋,在甲骨文的故乡,河南安阳,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式开馆,详实的资料、严谨的布局、科技与古老的结合,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,来这里了解文字的演变脉络和那些创造了灿烂文化的时代。
每到秋季,当曾经的故都们都被秋染了色彩、蒙上诗意的时候,人们喜欢用“一到深秋,XX就变成了XX”的句式,来表达对一座城市秋日的赞叹和对那些逝去时代的怀缅。南京比较例外,因为一到秋天,有人说她是金陵,有人说她是建康,还有人说她是建邺,但当淅沥潮冷的秋雨飘起时,王安石那句“六朝旧事随流水,但寒烟衰草凝绿”才最能代表人们对南京“六朝”时代的怀缅。

其实,距离盛名在外的南京博物院不远处,还有一座只有痴迷六朝时期的人才会踏足的六朝博物馆。这座博物馆,是贝聿铭的儿子贝建中在六朝建康城的一部分遗址上设计建造的,人们来这里,是为了感受承汉启唐的“六朝文明”。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文化高峰,在书法等领域的艺术成就迄今无人能及;那时,南京是全世界唯一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,与古罗马城并称“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”……

我们在博物馆里,回望一个个过去的时代,也是为了找回曾经的文化自信,更好地走向未来。

因为一种美

更多的人去博物馆,是为了感受历史大浪淘沙后留下的艺术之美。

为了感受这份穿越时空之美,人们一次次离开自己居住的城市,在一座座博物馆里流连,为那些历史尘埃遮不住的美而赞叹、而感动、而沉浸。那是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凝聚精华,正因如此,我们才锲而不舍地追求、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发现那近乎永恒的美。
与元青花相比,书法之美的欣赏门槛似乎就要高很多了,用美学家蒋勋的一句话来说,书法是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仪式,正是因为这种浓郁的个人色彩,书法蕴含了情感、思想和生命的能量,广受国人的喜爱,数千年而不衰。

一千个人去西安,有一千种理由,但书法爱好者去西安,只有一个理由:西安有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、收藏名碑数量最多的西安碑林博物馆。这座由西安孔庙建筑群扩建而成的博物馆,集中了许多杰出书法家的传世名作,凡学书法所临的《曹全碑》《多宝塔碑》、《玄秘塔碑》等多藏于此,素有“书法艺术故乡”的美誉。

美,是无用之用,但自文明肇始以来,便是人类不懈的追求;美,是千人千面,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,让我们在平淡日子里看到了星汉灿烂。也许,这就是人们去博物馆寻求美的真正原因。

因为一种生活

博物馆的魅力,恰恰在于她的广博与包容,阳春白雪她捧在手心,下里巴人她也不拒之门外。而那些被展示在博物馆里最真实的人间烟火,也以它的朴实无华与亲切温和,吸引着游人的目光。
都道四川人生活安逸,川菜在如今的美食界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量,四川人干脆就在省会成都造了一座川菜博物馆,来展示他们的美食文化和生活方式。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以菜系为主要陈列展示内容的活态主题博物馆,从川菜到川酒、川茶,再到川戏、川派建筑、川式园林,四川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样貌,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。

更有意思的是,这座博物馆的互动演示馆里,正中央就是一个大厨房,川菜师傅现场演示川菜的刀工、火候以及成才过程,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,通过味觉来感受川菜魅力,体验川菜文化。吃过川菜,还可以去品茗休闲馆中喝喝坝坝茶,体验一会儿四川人的安逸。

也许,无论在博物馆里寻求什么、得到什么,所有的抽象概念,最终都要回归生活,回归到最日常、最质朴的场景里,所以这种地域特色鲜明的博物馆越来越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。
成都的川菜博物馆,展示了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和川菜文化,北京的史家胡同博物馆展示的,则是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胡同文化。

史家胡同博物馆,原是民国三大才女之一凌淑华的故居,其女陈小滢将产权转让出来,建立了这座博物馆。这是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,也是第一家声音博物馆,除了能看到130座微缩复原的院落,还能听到70多种已经消失在北京生活中的“胡同声音”。当徜徉在这座招待过泰戈尔、徐志摩、胡适、齐白石的院子里,耳畔响起久远的叫卖声音时,会令人产生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恍惚感,仿佛回到了北平的某个午后……

一座博物馆,就是一所学校。她连接着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不是“老学究”的专属,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因为一座博物馆,去一座城市、探索一个时代、追寻一种精神,或许就是因为,我们在其中得到的所有,无论知识还是感受;我们在其中追寻的所有,无论时代还是美学,都能为生活带来不一样的色彩。如果非要说一个逛博物馆成为潮流的理由,我想,那个理由就是:因为她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

0